台山饰良建材有限公司

【獨家】大漲33%后,港股還能追嗎?


(資料圖片)

跌了,跌了,
今天恒生科技指數跌了4%,恒生指數跌了2.2%。
連帶著A股也跟著頹了,三大指數收盤都跌了將近1%。
不過看評論,大家對突如其來的大跌似乎并不擔心:你敢跌,我就敢補,如果不跌,那就這樣吧!
也是,多重利好共振下,11月港股集體暴漲,恒生指數大漲26.62%,這是2000年以來恒指漲幅最大的一個月。
即使從1964年成立以來算,這個漲幅也能排第8!
如果把12月的漲幅也算進去的話,恒指的漲幅更是能達到驚人的32.52%,領跑全球主要市場。
一根穿云箭,千軍萬馬來相見,如此暴漲之下,大家自然不應該對港股再絕望。
不過,大漲后另一個問題也隨之而來:港股還能追嗎?

01

為什么漲?

先說說港股為什么漲,主要是這4個原因:
(1)美聯儲加息節奏放緩
港股是一個離岸市場,漲跌也主要受美元流動性的影響。
大部分時間里,美元跌,港股就漲;美元漲,港股就跌。
比如前幾個月的大跌,港股最低跌到14600點,比3月份的低點(18200)還低了20%。一個直接原因就是美聯儲持續暴力加息,把包括港股在內的全球股市都拉下了水。
所以,11月以來,隨著美聯儲加息節奏放緩的預期越來越強烈,美元指數是一路下跌,從113跌到了105,港股也應聲而起,從14500點漲回到了20000點。
(2)國內基本面好轉,外資又回來了
這個就不用展開說了,放開后,市場最大的預期就是“經濟復蘇”。
在這個預期帶動下,地產漲了,消費漲了,連帶著外資也開始重新抄底中國資產了。
11月以來,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 &Co.)凈增持了189億港股,瑞銀(UBS)增持了144億港股。
再對比下2021年2月到今年10月的數據,
摩根大通累積減持了378億港股,瑞銀累積減持了274億港股...
一個多月就把過去2年拋售籌碼的一半接回來了。
忽如一夜春風來,曾經用腳投票的外資又回來了~
(3)互聯網業績拐點
這就要說到三季報了,降本增效后,互聯網公司業績明顯改善。
三季度,騰訊業績增速轉正,拼多多、快手、美團的業績也超出了市場預期,以至于機構對互聯網三季報的總結是“多數公司業績超預期,復蘇拐點逐步明晰”。
(4)跌的多了
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前幾天,懶貓還寫過,這一波恒生科技指數最大跌幅是75%,現在雖然反彈了50%+,但回到最高點還需要再漲164%。
恒生指數也一樣,
下跌前,恒生指數是從31183的高點跌下來的,最低跌到14597,足足跌了53%。
現在雖然反彈到了19464,但離最高點還有60%的距離。

02

現在走到哪了?

(1)估值
既然美元流動性是決定港股漲跌的重要因素,那我們看下恒生指數相對于美債的“風險溢價率”。
1)8.56%是一個機會點,幾次大的底部,恒生指數相對美債的風險溢價率都超過了8.56%。
2)今年3月15日和10月底,恒生指數相對美債的風險溢價率也都超過了9%,這才有了隨之而來的兩波大行情。
看百分位圖更明顯,就是圈出來的那2個尖點,一個是3月15日,一個是10月底,百分位都在90%以上,絕對的低估。
3)至于現在,恒生指數相對美債的風險溢價率是6.71%,已經遠離了機會點,歷史平均值附近。
從估值上來說,在當前美債收益率水平下,恒生指數的估值性價比其實已經沒那么高了。
但也沒那么悲觀,
和自身對比,看PE估值的話,恒生指數的PE只有9.73倍,還在機會值附近。
而且恒指的PE百分位也只有32.64%,估值比歷史上2/3的時候都低。
(2)持倉成本線
再看大家的成本線,
前幾天懶貓搞過一個調查:看看大家的持倉成本線是多少。
恒生科技指數的持倉成本線在5500點附近,換算成時間也就是今年年初的時候。
對應到恒生指數上,今年年初,恒生指數的點位在24000點附近,恒指離強拋壓(保本出的位置)仍有一定距離。

03

最后提煉下要點:
(1)港股是一個離岸市場,基本面跟著國內走,流動性跟著美元走,在美聯儲加息節奏放緩和國內經濟復蘇的雙重利好下,11月以來出現了報復性上漲。
與此同時,持續流出的外資也回來了,一個多月就把過去2年拋售籌碼的一半接回來了。
(2)大漲后,港股的估值修復行情其實已經差不多完成了。從風險溢價的角度來看,恒指相對美債的“風險溢價率”已經回到歷史平均水平附近,股債性價比沒那么高了。
(3)但和自身縱向對比,港股的估值水平仍然算不得高,還有吸引力。而且離大部分人的成本線也還有一定距離,這個位置可能有止盈盤,但拋壓應該沒那么大。
本文作者:懶貓,來源:懶貓的豐收日,原文標題:《大漲33%后,港股還能追嗎?》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

關鍵詞: 恒生指數 風險溢價 恒生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