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饰良建材有限公司

全球微資訊!微軟下個十年的想象力,藏在ChatGPT里

老生常談的人工智能技術,去年終于在應用領域迎來了一次久違的爆發。

先是從年初開始Dall-E等各種AI繪畫工具讓每個普通人都秒變藝術家引發熱議,年末ChatGPT的橫空出世更是打破了人們對于AI現有能力的想象邊界。

而對于ChatGPT等AI工具的爆火出圈,最憂心忡忡的是谷歌,最開心的則當屬持續押注Dall-E、ChatGPT背后母公司OpenAI的微軟。


【資料圖】

微軟和OpenAI的合作要最早追溯到2019年,當時微軟向OpenAI投資了10億美元,并為其旗下產品的模型訓練提供了全方位的云服務支持。如今,經過4年的投入,微軟的押注終于看到了成效。一直缺乏通用落地場景人工智能技術,由ChatGPT、DALL-E等產品打開了通道。

而此時的微軟也覺得,是時候在AI上再添一把火、乘勝追擊了。從微軟最近的種種動向中我們看到,一場關于人工智能時代的產品迭代運動已經開始啟動。

All in AI,微軟旗下產品要全線嵌入ChatGPT

當地時間本周二,微軟CEO納德拉在正在達沃斯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上表示,微軟正在迅速推進OpenAI的工具商業化,計劃將包括 ChatGPT、DALL-E 等人工智能工具整合進微軟旗下的所有產品中,并將其作為平臺供其他企業使用。

這些產品包括且不限于Bing搜索引擎、包含Word、PPT、Excel的Office全家桶、Azure云服務、Teams聊天程序等等。下面我們來分別看看這些產品目前是想如何跟ChatGPT等服務融合的。

優化Bing搜索引擎

長期以來,谷歌都牢牢掌控著全球搜索引擎市場,微軟的Bing雖然推出了很多年但在谷歌的壓制之下一直都處于小眾、邊緣的狀態。

但ChatGPT的“超能力”讓Bing看到了打翻身仗的可能性。跟過去搜索后直接顯示連接讓用戶自己再去查詢答案不同,ChatGPT可以為搜索結果直接顯示出更完整、更個性化的答案并且還能附上信息來源,同時借助更強大的自然語言處理系統,為用戶提供出更精準的關鍵字的聯想和推薦。

ChatGPT回答的有關于與Bing結合將對用戶體驗帶來的部分改變,圖片來自于The Information

微軟使用 ChatGPT 的功能可以幫助Bing與谷歌的知識圖譜相抗衡,或將在一定程度上改變搜索信息的顯示方式,從而進一步改變搜索引擎市場過去的盈利模式。

微軟表示最快將在今年3 月底之前推出這項新功能,但業內人士分析,由于目前ChatGPT中還仍然不準確和一些歧視性信息存在,所以很可能會從 Beta 測試和有限數量的集成開始。

Azure OpenAI云服務

就在傳出Bing將推出ChatGPT版本之后,微軟在本周一也正式宣布推出 Azure OpenAI 服務,允許企業將 DALL-E 等工具整合到他們自己的云應用程序中,很快也將提供對 ChatGPT 的訪問。

2021年11月,微軟首次宣布推出Azure OpenAI,允許企業和開發人員通過REST API來訪問包括 GPT-3.5、Codex 和 DALL-E等 OpenAI 的服務,微軟此前已經對這項 Azure 服務進行了一年多的測試。

包括使用Azure OpenAI 服務為 GitHub Copilot 提供支持,幫助在代碼編輯器中向開發人員推薦代碼行,Power BI 使用 GPT-3 自然語言模型生成公式和表達式,即將推出的Microsoft Designer 應用程序使用 DALL-E 2 從文本提示生成藝術作品等等。

微軟表示,用戶將能夠很快通過 Azure OpenAI 服務訪問 ChatGPT——GPT-3.5 的微調版本,它已經過訓練并在 Azure AI 基礎設施上運行推理。目前從 Moveworks 等初創公司到 KPMG 等跨國公司都在將 Azure OpenAI 服務的功能應用于如客戶支持、定制化服務、搜索、數據提取和分類中的實踐之中。

微軟表示這是對與 OpenAI 持續合作的一部分,同時為了更好更負責任地提供人工智能服務,微軟和OpenAI正在合作仔細評估用例、學習和解決潛在的風險。

ChatGPT加入Office全家桶

除了Bing和Azure之外,目前微軟還在著手將包括ChatGPT等OpenAI 的人工智能工具整合到 Word、PowerPoint、Outlook郵箱等一整套辦公套件之中。而一旦進行了有效集成,這未來將很可能改變超過 10 億人編寫和演示文檔、演示文稿和電子郵件的方式。

過去一兩年來,微軟不斷在其生產力應用程序中使用了注入了越來越多的人工智能服務。比如在Word 和 PPT中使用 AI 算法自動建議圖像和幻燈片字幕,使用 GPT-3 構建了 AI 驅動的自動完成功能,在Microsoft Teams 使用 AI來改善回聲、中斷和聲音的效果,Microsoft Editor 使用 AI來執行拼寫檢查、語法檢查和文本預測來改善寫作等。

最新消息顯示,微軟目前已經將最新的GPT 聊天機器人模型(目前是 ChatGPT,很快將成為 GPT-4)整合到 Word、PowerPoint 和 Outlook等生產力套件中。最新的GPT技術將允許用戶運用更靈活的方式檢索內容,同時最重要的是幫助用戶快速生成個性化文本。也就是說,最近一兩個月來很多ChatGPT用戶的用例都可能變成Office的一項新功能。

圖片來自Twitter

比如,當你生病想給公司請假時,你只需要輸入“給團隊寫一封病假郵件”,Outlook就能幫你生成一封完整、正式的請假郵件。當你用Word撰寫工作周報時,你只需要寫入幾個關鍵詞,AI只用花幾分鐘就能幫你自動寫出過去你可能需要幾個小時才能寫出的工作匯報,你再在基礎上進行調整修改。

目前尚不清楚微軟會在何時會正式推出這些集成了最新AI技術的生產力服務,但根據納德拉的表態來看,這些工作正在微軟內部迅速推進之中,而一旦達成,這無疑將進一步加深微軟在企業辦公技術方面的護城河。

再投100億美元,微軟堅定看好OpenAI

自從2019年跟OpenAI建立合作以來,微軟近些年來一直全力支持OpenAI的發展。不僅砸錢投資OpenAI,OpenAI每年在微軟云服務上模型訓練花費約為7000萬美元也幾乎都由微軟買單。

作為回報,2020年OpenAI發布GPT-3之后,微軟立馬取得了獨家授權,并開始在各個領域擴大跟OpenAI的合作,嘗試將人工智能服務注入微軟產品之中。其中包括基于DALL·E 2的Bing自動搜索圖片建議功能,幫助開發人員自動生成代碼的付費服務Copilot等。

在去年年末ChatGPT爆火、用戶快速突破百萬之后,微軟再次看到了人工智能技術的革命性潛力,于是也馬不停蹄地加大了對OpenAI的投資,再度聯合其他投資者加碼100億美元支持OpenAI的研究發展。

此次融資之后,OpenAI的最新估值將達到290億美元,根據OpenAI最近幾周發給潛在投資者概述其條款的文件顯示,該融資交易的目標是在2022年底前完成。從目前被披露的投資條款來看,OpenAI一旦成功,微軟將會是最大的獲利方。

在收回投資之前,微軟將獲得OpenAI 75%的利潤,在微軟收回投資后,交易將恢復到OpenAI所有權的結構,其中微軟持有49%的股份,其他投資者持有另外49%股份,OpenAI的非營利母公司獲得2%股份。目前還不確定OpenAI花在微軟云計算部門上的錢是否會計入微軟的利潤中。

圖片截自于Financial Times

對于目前沒有任何盈利、還處于瘋狂燒錢的OpenAI來說,290億美元顯然已經是一個很高的估值。但跟Meta當前斥重金押注元宇宙所受到的大量質疑不同,此次市場對于微軟豪擲100億美元的做法普遍都持以積極的態度,認為這很有可能是筆“劃算”的買賣,因為相比于鏡花水月的元宇宙,人工智能的爆發似乎已經近在眼前。

最近,OpenAI也在社交平臺上表示,已經開始計劃推出付費版本的ChatGPT,開始摸索商業變現模式,其中包括ChatGPT Professional專業版本以及每月訂閱服務等方式。雖然目前微軟100億美元的最新投資雙方還未正式公布,但消息顯示,OpenAI已將允許其員工和早期投資者以290億美元的估值出售他們的股票。

從研究走向應用,微軟還需要解決一些挑戰

當然,目前ChatGPT等工具要全面走向商用還面臨著許多挑戰。

首先是準確性目前還無法得到保障。目前ChatGPT 仍然存在大量將不正確的信息作為事實呈現的情況,比如此前Stackoverflow就公開表示將禁止ChatGPT的回答因為很多的答案都是錯誤的。

Meta去年11月也推出了一款大型科學語言模型Galactica,該模型的本意是為了幫助科研人員做信息梳理和寫作輔助,但卻因為出現了大量憑空捏造的離譜內容,僅上線三天就被用戶罵到下架。因此,微軟若要把ChatGPT作為一項服務提供給企業和個人擁護,則也必須要解決內容不可信問題。

此外,一旦服務開放,大規模模型的訓練和使用成本將變得水漲船高,到時候使用Ai工具所產生的經濟效益是否能覆蓋運行成本還要打一個問號。

不過,在微軟看來,人工智能是時代已在拐點。納德拉在此次的達沃斯會議上就表示,人們未來需要像 ChatGPT 這樣的工具來提高生產力,未來微軟的每一個產品都將擁有一些相同的人工智能能力,讓產品徹底改頭換面。

此外,微軟的創始人比爾蓋茨也在上周的Reddit活動上表示,相較于元宇宙和Web3,他認為人工智能才是接下來最重要、最具有顛覆性的技術。

本文作者:Juny,來源:硅星人,原文標題:《微軟下個十年的想象力,藏在ChatGPT里》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

關鍵詞: 人工智能 搜索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