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饰良建材有限公司

當前關注:投資者愁死了:銀行被擠兌前 到底有什么前兆!

最近海外銀行的“雷”一個接一個,投資者已經應接不暇,并且急于想知道,在下一個銀行倒下之前會有什么事情發生。

上周,金融博客ZH發布了一份存款受限制的小銀行名單,這些小銀行同時也是最容易出現存款外逃風險的小銀行。盡管這一份數據具有參考意義,但這是截至去年12月31日的靜態數據,動態的實時存款數據應當更有幫助。


(資料圖片)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可以追蹤銀行存款變動情況的方法。

美聯儲H.8表格(周)

投資者可以查看美聯儲每周的《美國商業銀行資產和負債情況》報告,這一報告的編號為H.8。

不過,盡管這一資料較上一份更新得較為及時,但這仍然只是一份周更的數據,并且更重要的是,美聯儲的是按照商業銀行、特許商業銀行和涉外機構等分類來進行的報告,這意味著投資者們仍然不能及時地定位那些可能存在風險的銀行。

回購市場量和利率(日)

除了官方統計數據外,投資者還可以通過回購市場的變動推斷銀行的存款情況。

固定收益交易商Curvature Securities副總裁Scott Skyrim隔夜在推特上表示:

鑒于周二融資壓力的飆升,很明顯,要么有更多抵押品進入回購市場,要么有更多現金流出。

我一直在等待地區銀行危機對市場的影響。因為我知道一般抵押品回購利率(GC)“將被推向這樣或那樣的方向”。

無論哪種方式,我們都將繼續看到波動。

而情況正如他所料,周二,利率飆升,回購系統似乎出現了相當大的現金流出。

Skyrm指出,當數百億美元的存款逃離地區性銀行時,隨著利率上升,美聯儲隔夜逆回購工具的規模下降了約800億美元: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只有800億美元對利率足夠敏感,可以從美聯儲撤出,以追求更高的利率。

市場出現了錯位?,F金從市場上的一個參與者那里撤出,流向另一個參與者,最終到達市場,但地點不同。

事實上,存款已從小銀行大規模轉移到大型銀行,而所有小型的數據最終匯總顯示在了回購市場上。

隨著瑞信風波的消息傳出,回購協議利率進一步走高,據ICAP的數據,一般抵押品隔夜回購利率首次升至4.67%/4.66%,較周二收盤時的4.45%大幅上升。

BMO Capital Markets策略師Ian Lyngen在接受采訪時表示:

如果回購利率開始全面上調,市場和美聯儲將更加擔心銀行體系的整體健康狀況。

另一種間接跟蹤銀行間融資(和流動性)的方式是FRA/OIS互換:直接遠期利率協議與指數掛鉤協議之間的差距——衡量銀行在獲得資金方面的難度,這一數值在新冠疫情期間飆升,而現在與2020年3月創下的高點持平。

聯邦住房貸款銀行(FHLB)系統融資(季)

此外,還可以通過觀察聯邦住房貸款銀行系統中的敞口來追蹤銀行擠兌的情況,這一系統在2008年以后被視為美聯儲貼現窗口的替代方案。這一數據唯一的缺點是每季度才發布一次,

FHLB通過所謂的預付款向商業銀行和其他成員提供資金。據報道,近期該系統的資金量一直在上升,表明對美元的需求也在急劇上升。

周一,FHLB通過浮動利率票據籌集了前所未有的887億美元,隨后又在周二籌集了190億美元,此外還通過定期貼現票據籌集了約228.7億美元,隔夜融資在周一也達到了675.5億美元。

同時,報告還顯示,由于美聯儲提高利率對存款構成壓力,去年成員銀行預支的總額增加了一倍多,達到了8190億美元。

另一個FHLB向成員輸送更多基金的跡象是,近期FHLB在聯邦基金市場上的活躍度有所回落。它本應是這個市場上最大的參與者,但現在,它明顯將更多的基金轉移到了其他地方。

貼現窗口和BTFP

最后兩個方法,一個是被稱為“最后的貸款”的美聯儲貼現窗口,另一個則是美聯儲最近推出的BTFP工具。

美聯儲貼現窗口是美聯儲為銀行提供貸款的一種工具,當銀行出現資金短缺時,會向美聯儲“求助”,美聯儲通過此來為其提供短期融資。

需要注意的是,當銀行需要從央行的貼現窗口中獲得貸款,說明該商業銀行市場信用有了一定問題,所以該貼現率往往要高于當前市場利率,帶有一定的懲罰性質。

因此,貼現窗口也被稱之為“最后的貸款”,美聯儲借此扮演了“最后貸款人”的角色。

華爾街見聞此前曾提及,早在2022年底,貼現窗口余額已升至2020年6月以來的最高水平。再加上美國銀行通過其他渠道借款的增加,表明存款損失正在加速。

盡管此后需求確實回落,但由于銀行壓力,使用量有可能反彈。

而美聯儲最近推出的銀行定期計劃BTFP,據稱規?!白阋员Wo整個國家的存款”。

這一工具的使用情況將在每周四美聯儲更新的H.4.1表格中得到披露,并且銀行的名字將得到保密。

這種保密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是對銀行的一種保護,因為一旦披露,很難保證儲戶不會因恐慌而擠兌,從而加速該銀行的消亡,在那種情況下,BTFP可能更像是一劑毒藥。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