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饰良建材有限公司

標準“千差萬別”、影響“數以億計”!誰來管管ESG評級?

自從ESG(環境、社會和治理)評級概念誕生以來,關于這個話題的爭論就沒有停下過。


【資料圖】

本周一,ESG評級商中最具影響力的MSCI宣布,將徹底調整對約31000只ETF和其他基金的評估方式,這導致了這些基金的ESG評級被全面下調。

此番調整之后,原本在ESG方面被評為AAA級的基金從1120只銳減至僅剩54只,逾400只使用掉期的ETF將完全失去ESG評分。

從表面上看,這些變化似乎是積極的,但MSCI此舉實際上恰恰表明,ESG評級的問題有多嚴重。

標準不透明、不統一

據機構預測,到2025年,全球ESG資產將達到50萬億美元。在巨大的價值下,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將ESG納入篩選范圍,而那些負責對資產進行ESG評級的機構也就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

但關鍵的問題是:在不同的評級機構之間,ESG的評價結果差別很大,所用的方法仍然相對不透明,這給投資者帶來了更多的問題而不是答案。

例如,在企業評級方面,MSCI根據發行人管理ESG因素帶來的財務風險的能力對其進行排名,而其他評級機構往往采取更廣泛的方法,將公司對其經營所在社區的影響納入其中。

因此,不同的評級機構給基金或個別公司的評級大相徑庭也不足為奇。CFA協會的一篇博客文章指出:

MSCI、S&P和Sustainalytics都是ESG綜合評級。它們應該有很高的相關性。但MSCI與標普和Sustainalytics的關聯度均低于50%。標普和Sustainalytics的相關性較高,但仍低于預期……總而言之,結果……都是互相矛盾的。

在研究海外ESG評價體系時,天風證券宋雪濤團隊也提出了類似的觀點:

不同評價體系的考察范圍和底層指標各有側重、不盡相同,對爭議事件和風險敞口的處理認定也各有特色,所以不同評價體系往往會得出不一致的公司ESG評級,這使得投資者難以準確區分公司ESG表現的優劣,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ESG評價的公信力和影響力。

誰來評級?

在混亂的標準背后,矛頭也指向了制定標準的評級商。

已有國際監管機構對于ESG評級缺乏透明度而感到不滿,就在上月,英國財政部宣布進行公眾咨詢,以決定如何監管ESG評級提供商。

一種普遍被接受的說法是,評級商應當像正常證券研究機構一樣被監管。這種觀點背后的思想是:

評級公司之間的意見和方法存在較大差異,所以最好讓投資者來決定在做出投資決定時考慮哪些因素。

這意味著,評級商的評級不應被視為客觀評級,而應被視為一種觀點,就像賣方證券分析師在報告中發布的買入/持有/賣出意見一樣。對利益沖突的擔憂將需要由金融監管機構來解決。就像賣方研究分析師必須與投行業務保持隔離一樣。

在這種制度下,新的規則應包括對透明度和利益沖突的要求,以及數據收集、重要性、方法和目標的標準。新制度還需要與其他利益相關方(如公司、投資者和貿易團體)合作,就最佳做法達成一致。

這意味著監管框架需要根據ESG評級的具體特征進行調整,例如數據缺乏標準化,以及難以比較不同行業的ESG表現。

監管也并不意味著全面的統一,但它指向了共同原則的方向,同時允許意見的多樣性。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