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饰良建材有限公司

促消費,有哪些抓手?

摘要

年初以來,促消費政策力度如何,后續還有哪些政策值得期待,或帶來怎樣的效果?系統梳理,可供參考。

一問:年初以來,促消費政策力度如何?消費券投放規模不及2022年,加大對接觸類消費支持力度

年初以來,央、地對促消費重視度提升,以消費券為代表的舉措陸續推出。年初至今,中央會議多次強調將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多部門提出從居民收入、金融服務、消費環境等方面著手促消費;地方層面,不完全統計,截至6月中旬地方消費券投放近60億元促進消費需求,部分地區亦舉辦消費節、展覽會等提振消費供給。


(資料圖片)

從消費券投放規模來看,當前地方消費券投放規模較2022年同期有所降低,或直接緣于其資金多由地方財政資金支持??杀瓤趶较?,截至6月18日,樣本省市消費券投放規模達7.6億元、低于2022年同期的12.4億元。消費券規模下滑,或直接緣于當前地方消費券主由地方財政資金支持,線上平臺等對消費券支持力度相較2022年有所下降。

從消費券投向來看,地方延續重點支持大宗消費的同時,加大對線下接觸類消費支持力度。可比口徑下,截至6月18日,汽車、家電等大宗消費仍受到地方消費券重點支持,50%的地區消費券對大宗消費有所支持;同時,投放餐飲、文旅類消費券的地區比例分別達63%、50%、較2022年同期比例明顯增加。

二問:后續哪些促消費政策值得關注?地方促消費或受限于財力等掣肘,中央促消費或可突破約束

地方促消費力度或受限于其財力約束,相比之下,中央促消費或可以突破約束。地方財力、地區消費產業結構等,會影響地方促消費能力和方向;年初以來,地方財政緊平衡、債務承壓下,前者對地方促消費的影響或尤為突出。以中央財政負擔的一些全國層面促消費措施,或可避開地方財力和債務壓力等掣肘。

以史為鑒,中央出臺的全國促消費措施,力度往往較大,重點支持家電、汽車等耐用消費品。2011年,全國首輪家電下鄉期間,財政補貼金額單月達460億元;2016年車輛購置稅優惠規?;虺?00億元,考慮到2017年購置稅優惠縮幅延續,總體刺激力度更大;2022年推出的車輛購置稅減半政策力度進一步提升、半年即達600億元。

近期,中央部委陸續出臺新能源汽車、綠色智能電器消費下鄉等政策指引,其后續落地情況仍需跟蹤。相比過往汽車消費下鄉指引政策,本次商務部發布的促汽車消費通知安排更為具體,明確“百城聯動”、“千縣萬鎮”等規劃。結合年初地方汽車下鄉活動情況來看,中央政策指引下,后續地方汽車、家電下鄉等政策或加速落地。

三問:促消費政策,可能的效果?消費券具有階段性乘數效應,全國促消費政策持續性及效果更強

過往經驗顯示,消費券可以在一定時間內發揮乘數效應,有助于地區消費階段性企穩。2020年,廣東、鄭州、武漢等部分省市消費券發放,帶來的消費乘數效應能達到10倍以上,但持續時間偏短、多為一到兩個月;相較2020年,2022年可比地區消費券乘數效應有所下滑,或受消費券使用規則不同、投放領域變化等因素影響。

相較地方消費券,全國層面促消費政策對消費的提振效果更為顯著、持續時間更長。全國首輪家電下鄉政策持續時間超4年,有效帶動農村電冰箱、空調保有量快速增長,2011年分別增長36%、41%;過往三輪購置稅優惠政策也顯著推動燃油車銷量,尤其是2009年,促使當年汽車月度銷量同比快速上漲、最高超95%。

眼下,央、地促消費措施正在陸續推出,短期需跟蹤政策落地及效果,中期關注就業和收入改善等帶來的消費修復。近期,央、地促消費措施尚在密集發布中,對消費的提振,需要緊密跟蹤政策落地節奏和力度;后續消費的持續增長,就業和收入的改善或是關鍵,亦需關注穩就業、提升居民收入水平等方面政策情況。

報告正文

一問:年初以來,促消費政策力度如何?

作為擴內需的重要一環,年初以來,央、地對促消費的重視度提升,以消費券等為代表的措施陸續推出。年初以來,中央會議多次強調將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多部門提出從增加居民收入、提供金融服務、改善消費環境等方面促消費。

地方層面,不完全統計下,截至6月中旬多地消費券投放超60億元以促進消費需求;同時,部分地區亦通過舉辦消費節、展覽會,建設改造商業街區等針對供給端政策以提振消費。

從消費券投放力度來看,當前地方消費券投放規模較2022年同期有所降低,或緣于本輪消費券主由于地方財政資金支持??杀瓤趶较?,截至6月18日,樣本省市消費券投放規模達7.6億元、低于2022年同期的12.4億元,后續仍有加碼空間。

消費券規模下滑,或直接緣于當前地方消費券主由地方財政資金支持,線上平臺等對消費券支持力度相較2022年有所下降等。2023年上半年,可比口徑下,線上平臺等非財政資金對消費券支持力度明顯低于2022年;而2022年部分地方消費券資源來源顯示,銀行、平臺和企業等非財政資金支持規模最高可達50%。

從消費券投向來看,地方延續重點支持大宗消費的同時,加大對線下接觸類消費支持力度??杀瓤趶较?,截至6月18日,汽車、家電等大宗商品仍受到地方消費券重點支持,50%的地區消費券對大宗消費有所支持;多地延續2022年支持政策,采用置換補貼、消費補貼、消費券等形式促進汽車消費,減免補貼力度大多與2022年相當;同時,投放餐飲、文旅類消費券的地區比例分別達63%、50%、較2022年同期明顯增加。

二問:后續哪些促消費政策值得期待?

地方促消費力度或受限于其財力約束,相比之下,中央促消費措施或可以突破財力等約束。地方財力、地區消費產業結構等,會影響地方促消費能力和方向;年初以來,地方財政緊平衡、債務承壓下,前者對地方促消費的影響或尤為突出。

土地財政持續低迷下,前5月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同比下滑16.7%,部分地區亦導致專項債付息壓力明顯增長。相比之下,中央出臺的一些全國層面促消費措施,或可避開地方財力和債務壓力等掣肘。

以史為鑒,中央出臺的全國促消費措施,力度往往較大,重點支持家電、汽車等耐用消費品。

2011年,全國首輪家電下鄉期間,財政補貼金額單月達460億元;2016年車輛購置稅減免期間,如果假設符合減免要求的乘用車均價為10萬,推算2016年車輛購置稅優惠規模超700億元,考慮到2017年購置稅優惠縮幅延續,總體刺激力度更大;2022年出臺的車輛購置稅減半政策力度進一步提升、半年即達600億元。

近期,中央部委陸續出臺新能源汽車、綠色智能電器消費下鄉等政策指引,其后續落地情況或仍需跟蹤。相比過往汽車消費下鄉指引政策,本次商務部發布的促汽車消費通知安排更為具體,明確“百城聯動”、“千縣萬鎮”等規劃,選取約100個城市重點開展全鏈條促汽車消費,并規定各地商務主管部門應報送相應活動安排。

結合年初,地方汽車下鄉活動情況來看,后續在中央政策指引下,地方促汽車、家電下鄉等或加速落地。

中期來看,促進就業、提升居民收入水平或是擴內需、促消費的關鍵。年初經濟修復分化下,青年人就業承壓,居民收入修復放緩或是制約居民消費意愿與消費能力的重要因素。6月以來,高校畢業生就業幫扶、農民工以工代賑、保市場主體等穩就業政策頻出,或可部分緩解就業壓力、促進居民收入修復,間接提振消費。

三問:促消費政策,可能的效果?

過往經驗顯示,消費券可以在一定時間內發揮乘數效應,有助于地區消費階段性企穩。以消費券為例,消費券為滿減券、即達到一定金額才能享受優惠,具有一定的乘數效應。

2020年,廣東、鄭州、武漢等部分省市消費券發放,帶來的消費乘數效應能達到10倍以上,但持續時間偏短、多為一到兩個月。以鄭州市為例,2020年鄭州消費券發放集中在4-6月,帶動社零階段性企穩回升。相較2020年,2022年可比地區消費券乘數效應有所降低,或受到消費券使用規則不同、投放領域變化等因素影響。

相較地方消費券,全國層面促消費政策對消費的提振效果更為顯著、持續時間更長。

全國首輪家電下鄉政策持續時間超4年,有效帶動了農村家電產品購置需求,農村每百戶電冰箱、空調保有量快速增長,2011年分別增長36%、41%,明顯高于2006年的12%、14%。而過去三次車輛購置稅優惠政策也顯著推動了汽車銷量,尤其是2009年首次汽車購置稅減半政策,使當年汽車月度銷量同比快速上漲、最高超95%。

眼下,促消費措施正在陸續推出,仍需跟蹤政策落地及效果,中期關注就業和收入改善等帶來的消費修復。近期,央、地促消費措施尚在密集發布中,對消費的提振,需要緊密跟蹤政策落地節奏和力度;后續消費能否持續修復,就業和收入的改善或是關鍵,亦需緊密跟蹤穩就業、提升居民收入水平等方面政策推出及落地情況。

經過研究,我們發現:

(1)年初以來,央、地對促消費重視度提升,以消費券為代表的舉措陸續推出。當前地方消費券投放規模較2022年同期有所降低,或直接緣于其資金多由地方財政資金支持;從投向看,地方延續重點支持大宗消費的同時,加大對線下接觸類消費支持力度。

(2)地方促消費力度或受限于其財力約束,相比之下,中央促消費或可以突破約束。過往經驗顯示,中央出臺的全國促消費措施,力度往往較大;近期,中央部委陸續出臺新能源汽車、綠色智能電器消費下鄉等政策指引,其后續落地情況仍需跟蹤。

(3)過往經驗顯示,消費券有助于地區消費階段性企穩,而全國層面促消費政策對消費的提振效果更為顯著、持續時間更長。眼下,央、地促消費措施正在陸續推出,短期需跟蹤政策落地及效果,中期關注就業和收入改善等帶來的消費修復。

本文作者:趙偉、楊飛、侯倩楠,來源:國金證券,原文標題:《促消費,有哪些抓手?》

趙偉 執業S1130521120002

楊飛 執業S1130521120001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