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饰良建材有限公司

首屆“環境前沿技術論壇”將于8月6日-7日召開

8月6日-7日,由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主辦,環境模擬與污染控制國家重點聯合實驗室協辦,首屆“環境前沿技術論壇”在北京召開,本屆論壇以“聚焦環境前沿技術,共話協同創新發展”為主題,圍繞水污染控制、環境監測等重點領域的技術創新需求,邀請國內著名學者、行業專家做主旨報告,分享國內外環境前沿技術,力促產學研協同創新。

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任務,是加強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的關鍵環節。為促進我國環境領域的科技創新、推進環保產業的發展、助力生態文明建設及“雙碳”目標的實現,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將主辦首屆“環境前沿技術論壇”,以面向實際應用需求的技術創新為核心,搭建環境領域學界和產業界的高水平交流平臺,研討技術發展趨勢,交流前沿創新技術及成果,推動創新成果轉化,著力實現先進研究成果的產業化發展。

本屆論壇以“聚焦環境前沿技術,共話協同創新發展”為主題,圍繞水污染控制、環境監測等重點領域的技術創新需求,邀請國內著名學者、行業專家做主旨報告,分享國內外環境前沿技術,力促產學研協同創新。

時間:

2021年8月6日-7日

地點:

北京市海淀區蘇家坨鎮翠湖南環路13號院1號樓

參會方式

本屆論壇將線上直播和線下會議同步進行。

1.線下參會:應防疫要求,本次大會將嚴格控制參會人數,不接受現場注冊報名(以報名成功短信回執為準),本次會議所有參會代表須實名參會并現場出示健康碼和行程碼。

2.線上參會:通過掃描下方二維碼或點擊下方鏈接進入會場。

直播入口二維碼!

會議鏈接:

https://play.yunxi.tv/pages/0d86ea6dd9ac4734bd6a4e462699d43d

重要提示:

會議報到時,如參會人員所在地區變為中高風險地區,或發現自己發熱、咳嗽等,按照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的相關規定,請參會人員自覺告知會務組并不再參會。

會議組織

主辦單位: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

協辦單位:環境模擬與污染控制國家重點聯合實驗室

聯系方式 

會議議程

主講嘉賓

曲久輝,工學博士,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清華大學特聘教授,清華大學水質與水生態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國家生態環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等職務。主要從事飲用水水質安全保障、污水資源化與能源化、流域水環境與生態安全等研究。發表研究論文600余篇,獲授權中國和國際發明專利100余件,獲得國家科技進步和技術發明二等獎4項、何梁何利科學技術進步獎1項、國際獎2項,200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14年當選國際水協(IWA)杰出會士,2018年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2019年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報告題目:長江大保護如何深度減排

侯立安,中國工程院院士,火箭軍后勤科學技術研究所所長,曾任中央聯系專家、全國分離膜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未來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膜工業協會名譽理事長、北京發明協會副理事長等職務。長期致力于環境工程領域的科學研究、工程設計和技術管理工作,在飲用水安全保障、人居環境空氣凈化等方面取得多項突破性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2項,軍隊、省部級獎勵26項;出版專著3部,發表研究論文300余篇。榮立一等功1次、三等功4次,曾獲中國科協“求是”杰出青年獎、全軍首屆杰出專業技術人才獎、全國科普工作先進工作者和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

報告題目:新膜助力水環境質量的持續改善

王凱軍,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中國沼氣學會理事長,國家環境保護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國家環境保護技術管理與評估工程技術中心主任,國家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總體組專家。在荷蘭Wageningen農業大學環境技術系獲得博士學位,曾任北京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總工程師。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城市污水與工業廢水處理與資源化理論與方法、城市與農業廢棄物處理與可再生能源技術開發、環境保護政策、標準研究與產業化方向,累計發表SCI論文近百篇,中文核心論文200余篇;并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次,其他國家、北京市、環保總局科技進步獎共十余項,在城市污水處理、資源回收等方向開展了大量戰略性、前瞻性和原創性研究,引領環保行業發展方向。

報告題目:從低碳社會到低氮社會看水處理技術的創新發展

胡 清,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環境化學、環境污染和水文學專業博士?,F任南方科技大學教授,南科大工程技術創新中心(北京)主任,生態環境部土壤生態環境保護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北京環丁環保大數據研究院院長(公益兼職)。在大數據與生態環境、城市環境工程、污染場地綠色可持續修復與管理、生態環境發展戰略與政策標準研究、環境健康、綠色環保及循環技術等多個專業領域積累了深厚的理論知識和豐富的國內外實踐經驗。主持并參與二十余項國家及省部級科研課題,協助我國多個部委對我國污染場地修復行業進行頂層設計。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1次、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次、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獎二等獎1次等多個獎項及其榮譽。

報告題目:大數據與生態環境的發展

楊 敏,1985年7月畢業于華東理工大學,1992年3月在廣島大學獲工學博士學位?,F任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高濃度難降解有機廢水處理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中國科學院-發展中國家科學院水與環境卓越中心主任。主要開展水中有害污染物的識別、轉化與控制技術研究,在飲用水水質風險評價與控制、工業廢水處理等方面取得系統性成果,共發表研究論文350余篇,其中SCI文章200余篇,申請發明專利100余項,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項,成果在標準制定與實際工程中得到應用。

報告題目:水庫產嗅藻生態位特征及原位控嗅

曹宏斌,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2001年進入中科院過程工程研究所工作至今?,F任北京市過程污染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中科院化學化工科學數據中心主任、中科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環境技術與工程研究部主任、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標志性成果責任專家(負責工業)。主要從事工業污染全過程控制技術與應用研究。發表論文300余篇,獲授權發明專利70余項,成果已應用到煤化工、鋼鐵、有色等行業的100余項工程中。獲國家科技進步和技術發明二等獎各1項,科技產業化特等獎1項,光華工程科技青年獎。

報告題目:反應-分離耦合強化工業廢水深度處理

蔣靖坤,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副院長、環境模擬與污染控制國家重點聯合實驗室副主任;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優秀青年基金、中組部“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從事大氣污染與控制、氣溶膠科學與技術研究。承擔了基金委重大項目、國家重大科研儀器設備研制專項等任務,主持建設北京懷柔科學城空地一體環境感知與智能響應研究平臺。發表SCI論文150余篇,授權發明專利10余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國際氣溶膠領域Smoluchowski獎和亞洲青年氣溶膠科學家獎。任美國氣溶膠研究學會會刊《Aerosol Sci Technol》副主編和《ES&T Letters》編委。

報告題目:氣溶膠測量技術研發與應用

鮑 捷,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博士生導師,x-lab 創新創業跨界教師,國家引才計劃-青年專家。先后畢業于清華大學、布朗大學,曾任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后、布朗大學兼職助理教授、加州理工學院訪問首席研究員。在量子點光譜傳感技術領域,鮑捷教授的技術發明,將科學家長年使用的專業分析儀器——光譜儀,進行3個數量級以上的微型化,形成可植入智能手機的傳感器,并在《自然》期刊首次發表。鮑捷教授獲教育部青年科學獎、科技部“十二五”突出貢獻優秀人才、饒毓泰基礎光學獎等榮譽。作為創始人和首席科學家,創立了芯視界科技公司,致力于發展量子點光譜傳感技術的應用和產業化,并探索在水環境監測相關領域的應用。

報告題目:量子點光譜傳感技術及其智慧水生態應用探索

姚 宏,教授,博士生導師,2003年博士畢業于哈爾濱工業大學,主要從事工業廢水低碳脫氮資源回收協同增效關鍵技術產學研用一體化研究。現任北京交通大學智慧環境聯合研究中心主任,環境學科帶頭人。2019年入選北京高等學校卓越青年科學家計劃,2020年入選北京市本土戰略科技人才,2021年當選北京市綠色產業發展促進會會長。國際有毒有害物質聯合研究中心分中心主任,北京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主任,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副主任,IWA會員,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和中國淀粉工業協會理事等。主持和參加國家水專項、自然基金、北京市科委、教委等30余項,發表論文120余篇,申請專利60余項,已授權36項,推廣20余項,建成示范工程近20余項,曾參加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省部級一等和二等獎、個人科技獎等多項榮譽。

報告題目:工業廢水厭氧氨氧化脫氮減碳技術體系創新與應用

王建龍,現任教于清華大學,教授,清華大學核能與新能源技術研究院副院長,主要研究領域為核廢物處理處置、難降解工業廢水處理等,在核科學與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兩個一級學科培養博士研究生。

報告題目:電子束輻照處理難降解工業廢水的原理及應用

陳志強,工學博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領域:污水生物處理技術、污泥減量及資源化技術、受污染水土環境修復。黑龍江頭雁計劃入選者,2012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哈爾濱工業大學污水處理研究所所長,中國環境科學學會污水回用委員會委員。主要從事污水處理及有機垃圾資源利用方面的研究。主持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30余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6項,發表科研論文170余篇,其中SCI 80余篇。

報告題目:農村污水水污染特征及防治技術

王 軍,博士,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崗位教授。于2008年在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獲理學博士學位?,F任環境水質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高濃度難降解有機廢水處理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副主任。長期針對典型行業廢水處理提效、降耗及資源化,發展以功能膜、磁分離等綠色分離過程為核心的創新材料、工藝與裝備,推進工程應用。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專項課題、國家“863”重點課題及企業橫向課題等20余項;發表學術論文120余篇,其中SCI論文80余篇;獲授權專利20余項;參與制定標準6項;獲得省部級獎勵5項;完成工業廢水達標排放、深度處理等相關工程項目近30項。

報告題目:水處理疏水膜材料、工藝及裝備創新

薛 濤,E20環境平臺執行合伙人、研究院執行院長,北京大學環境學院E20聯合研究院 副院長,國家發改委、財政部PPP雙庫定向邀請專家,湖南大學兼職教授。曾任清華大學環境學院環保產業研究中心副主任,目前擔任上海城投等上市公司獨立董事。

報告題目:“十四五”環境產業發展機遇與風險

京 津 冀 國 家 技 術 創 新 中 心

大學與大學協同 大學與產業協同 創新與創業協同

創新與教育協同 中國與全球協同

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簡稱“中心”)是我國第一個綜合類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由北大、清華、北航、北理工、南開、天大、河大等京津冀高校共建,并與全球一流大學深入合作,以從科學到技術轉化為核心功能,以重大基礎研究成果產業化、發展原始創新為核心使命,致力于構建全球化協同創新體系,培育專業平臺、研發原創技術、培育新興產業、培養創新人才,打造成為國家創新體系的戰略節點、高質量發展重大動力源。

中心圍繞現代制造、電子信息、新能源、醫療器械、生物醫藥、環境保護等先導及戰略產業建立科學技術產業一體化的協同創新中心,依托全球一流大學設立前沿技術研究所,遴選世界一流學者作為學術合伙人,研發前沿技術,搶占未來創新制高點;自建及共建工程技術研究所,組建專職工程技術團隊,研發原創技術;通過技術入股、技術轉讓或許可等形式,實施成果產業化,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與全球一流大學聯合培養創新創業研究生,學生在大學學習專業理論課,在中心學習創新創業課和以真實項目為基礎進行實戰訓練,專業化培養創新工程師、創新運營師,實現“人才+創新”和“人才+創業”的復合效應。

設立知識產權基金采取學術選擇與市場主導相結合的方式支持技術研發,組建轉化加速基金采取市場化機制支持產業化,形成覆蓋全創新鏈的資金鏈,為持續開展高水平科研及轉化提供保障。

結合各地科技及產業優勢,在天津、河北設立分中心或專業平臺,構建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在廣東、浙江等地建立特色研究院及產業化基地,將北京及國際的高端科技資源與地方經濟發展高效結合,形成“北京統籌、全球研發、全國轉化”的發展格局。

目前,中心與10多所全球一流大學建立了官方合作關系,聚集了70位世界一流學者擔任學術帶頭人,組建了約 200 人的工程技術團隊,每年實施約 50 項世界一流的科研項目,累計轉化率超過 60%,培養創新創業研究生約 200 人,初步成為一批世界著名大學共同的創新創業基地。

中心將秉承“因創新而無限,因共享而永恒”的核心理念,堅持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雙輪驅動的發展模式,為加快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促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發揮重大戰略支撐作用,形成支撐創新型國家建設、提升國家科技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的關鍵一極,并為全球科技進步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關鍵詞: 首屆 環境 前沿 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