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饰良建材有限公司

各省市紛紛成立環保集團,是市場危機還是轉機?

近日,中國水網報道,云南省將成立省級環保平臺。而就在一周前,四川省生態環保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正式揭牌。再稍微往前,是福建省、安徽省均發布公布,計劃組建各省的生態環保集團,打造龍頭企業。

是什么讓這些省都急于打造自己的環保平臺?這樣的舉措對于環保產業市場到底意味著什么?對大多數企業來說,是危機還是轉機?

各地紛紛組建省級環保平臺的背景

隨著環保市場化逐步深入,環境服務市場已經從單點供需走向綜合階段,很多環保企業也正在向已環境綜合服務提供商邁進。尤其是一些地方性國企,積極推動以此為目標進行發展與升級。

與此同時,在十八大之后,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重視程度之高、工作力度之大、制度出臺頻度之密、監管執法之嚴都是前所未有的。十九大更是提出“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未來”“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兩山理論被寫入黨章。中央環保督察雷霆行動,被稱為“推動落實生態環保責任的利劍”。

是時,全國經濟仍處于下行周期,金融杠桿進一步收緊,PPP熱潮正席卷全國:很多建設型央企進入環保PPP領域,市場競爭加劇的同時,生態合作也被領先企業廣泛認同。因為市場項目綜合性變強,資金凈額變大,環境產業關系逐步從上下游、甲乙方過渡到了利益共同體。于是,一些省市開始著手構建產業共贏生態,提前謀劃,將地方相關國有資產梳理整合,組建地方級環保艦隊。

2019年,中國水網專門發表文章(推薦閱讀:24家省級“環保類”集團橫空出世,偶然or必然?),詳細總結了從2007年至2019年間成立的24家省級環保平臺。據統計,24家中,有13家是在2014年之后成立,其中在2007、2009,以及2016-2017四個年份里數量較多,均為3家。

根據E20環境平臺研究院執行院長薛濤的分析,這與2008年到2010年是"四萬億"刺激的時間點,以及2015年和2016年是財政部整頓地方負債的時間點相重合。為加強地方政府債務控制,國家出了很多規則。各省級政府發現一些地方事權范圍內的事情,在各種嚴控債務的規則下無法完成,因此就成立省級平臺公司來解決問題。(推薦閱讀:薛濤:斷面水質和進水濃度雙重壓力下的“十四五”之機會與風險)

省市環保集團成立的原因

根據中國水網之前的統計以及后續的報道總結,各省市成立地方平臺主要基于如下考慮:

生態文明建設和兩山理論受到空前重視,環保監管日益嚴格,但市場發展及競爭壓力日增:一方面,PPP空間逐漸變小,“外來的和尚”包括非屬地的投資運營公司、建筑公司等參與水環境治理遭遇更多挑戰。另一方面,根據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傅濤的說法是——資本市場的不確定性強、變化大、周期短,短貸長投風險又很大,市場面臨政府支付能力不足的挑戰。很多新興市場看上去是非常漂亮的跑道,但是不知道水到底有多深,進去以后可能會“淹死”,叫好不叫座。讓政策性央企、省級“環保類”集團以及市一級國企帶著行業使命和政治任務登上歷史舞臺。(推薦閱讀:傅濤:時代變局下的水業未來)

不少地方希望成立省市級環保平臺,借助多方面的整合和調整,在資金、技術、資源等方面都發揮出“1+1>2”的效應。

如遼寧省2016年3月組建環保集團,就是為了推進國有資本投資和運營公司進行混改等改革試點,以集團整體上市為目標助推遼寧乃至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

2021年2月20日,徐州市環保集團有限公司正式運營。它被徐州市定位為全市重點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投融資主體、重點環境基礎設施市級投資主體,并擔負著引領徐州環保產業發展的希望。

而對于浙江環保集團,浙江省國資委的預期是將其打造成為浙江省經營規模最大、競爭力最強、經濟效益最好、品牌價值最高的國際性綜合節能環保服務商,并成為新一輪經濟發展增長點。

在中國固廢交流群里,有人提出了各地政府或許還有沒有明說的考慮:央企國企紛紛下場,市場競爭日趨激烈,與其被別的公司來搶,還不如自己把國資下面的環保企業兜在一起。把環保蛋糕一部分留在本區域,留在政府可控的范圍;如有政府自己想做的環保項目,在資金缺乏、PPP走不通情況下,可以用國有環保集團進行操作,政府立項,環保集團從銀行貸款。雖然環保集團沒有技術裝備,但可以找民營企業進行二包,從而讓自己想做的環保項目具備足夠的自主權。

省市級環保平臺對于市場的利與弊

那么問題就來了:這些省市級環保平臺是否能實現其發展目的?對于市場來說,這樣區域巨無霸一樣的存在是否會形成新的區域壟斷和市場分割?

對此,部分中國固廢交流群群友認為:環保市場的地域性本來就很強。比如土壤修復領域,部分地區的場地修復市場100%由本地公司在做,絕大部分地區的本地化率估計超過了80%。在這樣的背景下,一些地方成立環保集團,或許更多是基于政治考量,搭建了一個當地政府可控的操作平臺。從實際的效果來看,好像并沒有什么大的動作,也沒有拿到大項目,對市場影響不是很大。

有人認為省市級環保集團在本省市屬于有政府扶持的“巨無霸”,有著天然的資源、資本等優勢,在項目招投標中獲取中,容易存在定制和排他性問題,與公平競爭相悖,導致區域壟斷,繼而帶來效率下降的問題;本質上各省市紛紛成立環保集團,各自畫地為牢與國家的市場化大方向相悖,形成市場分割。

這個問題,不僅是省市環保集團需要面對的問題,也是一些央企和國企進入市場競爭時,需要面對的問題。項目招投標方面,國家有招標投標法來管理,即使是省級環保集團,也必須依法參與競標。

各省市環保集團雖然在所在區域有很大的優勢,但當前的環保市場,已經形成了基本的態勢:活躍在各地的央企是第一集團軍,本地國企和全國性民企龍頭為第二集團軍,廣大民企為第三集團軍。

關鍵詞: 各省市 紛紛 成立 環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