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饰良建材有限公司

郝吉明院士:減污降碳不能打破正常供求關系

“近年來,我國PM2.5濃度持續下降,空氣質量明顯好轉,藍天保衛戰取得跨越式勝利。但是,我國環境空氣質量整體還處于一個形勢非常嚴峻的狀態,隨著污染物減排空間逐漸收窄,末端治理難度日益增大,必須尋求新路徑、新方式推動減排?!比涨埃谥袊鍧嵖諝庹呋锇殛P系(下稱“CCAPP”)2021年度會議上,中國工程院院士、CCAPP指導委員會主席郝吉明直指大氣污染防治面臨的緊迫形勢。

何為新路徑、新方式?郝吉明表示,國家提出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霸鲂紫纫?,靠綠色技術來發展,靠生態系統的增匯求得碳中和。增效要增加生產能,不要搞運動式減碳,不能打破正常供求關系。正確貫徹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改善空氣質量就有了保障。”

“只有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才能實現目標”

由CCAPP發布的《中國碳中和與清潔空氣協同路徑2021年度報告》顯示,2020年全國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濃度平均為33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28.5%。其中,空氣質量達標城市有202個,占比為59.9%。

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嚴剛進一步稱,當前大氣污染防治已進入深水區,但城市空氣質量仍待進一步提高?!啊奈濉陂g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面臨巨大挑戰。以京津冀及周邊‘2+26’城市為例,模擬分析顯示,若要實現基本消除,區域內污染物排放還需削減35%左右,壓力較大?!?/p>

“9月22日,世界衛生組織剛剛調整PM2.5標準值,由10微克/立方米收緊到5微克/立方米。這一變動,使得我們的任務更艱巨了?!焙录魈寡?,全國仍有約125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不達標,多種排放還處于高污染狀態。“根據現有情景分析,倘若按照過去的末端治理方式,即便采用最嚴措施,達到世界衛生組織標準也是不可能的,只有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才能實現目標。”

如其所言,大氣污染物與溫室氣體協同減排被寄予厚望?!皽p污與降碳概念不同,但工作方向高度一致。人類活動在排放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同時,也排放以二氧化硫、細顆粒物為代表的大氣污染物?!敝袊こ淘涸菏慷畔殓e例,來自移動源、工業源、生活源的化石能源燃燒,對PM2.5排放的貢獻在2/3以上;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燃燒,也是碳排放的主要來源。二者同根同源,具備協同增效的基礎。

“傳統行業短期內快速轉型難度大”

數據證實,燃煤鍋爐整治、落后產能淘汰、北方清潔取暖等大氣污染防治措施,對二氧化碳減排同樣有效。據《報告》統計,2015-2020年,工業部門通過上述措施減少了6%的碳排放量;民用部門在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降低的同時,保持二氧化碳排放基本穩定。

但在嚴剛看來,協同效應尚未充分發揮?!敖刂?019年,全國仍有約70%的城市未實現碳排放和PM2.5濃度協同下降。”杜祥琬也稱,PM2.5濃度、碳排放強度有所下降,二氧化碳排放的絕對量并沒有降低。“今年上半年,全國碳排放量較去年、前年同期分別增加了11%、8%。減污與降碳協同了嗎?這一問題值得思考。”

嚴剛表示,當前難題主要在于降碳?!拔覈洕璩掷m穩定發展,未來對能源消費仍將保持剛性增長需求。從產業定位來看,全球近1600種工業產品中,我國有1200種產品的產量居全球首位,傳統產業規模大、比重高,粗鋼等產量均占全球的50%以上,傳統行業短期內快速轉型難度大,深度脫碳面臨巨大壓力?!?/p>

此外,電力和工業是我國碳排放的主要來源部門。“從技術路徑來看,降碳難度最大的就是工業部門。相比交通、建筑領域,石化、水泥、鋼鐵等行業減碳技術路徑還不是很清晰,實現碳中和挑戰更大?!眹绖偡Q,歐盟從碳達峰到碳中和約用了70年,減排約40億噸,年均減排0.6億噸。我國要在碳達峰后用30年時間實現100億噸左右的減排,年均減排目標在3億噸以上?!皶r間緊、任務重,現階段應以碳中和目標約束推動實現高質量達峰?!?/p>

“只強調減排不足以準確全面理解協同增效”

嚴剛建議,下一步應著重推行清潔能源降碳、能效提升降碳、資源循環降碳及管理調控降碳,優先在協調度高的部門、地區采取行動。

“交通部門和散煤消費單位二氧化碳排放的大氣污染物強度明顯高于工業和電力部門,且是電力部門的數倍,推動交通結構調整和散煤替代等措施,能夠產生較高的協同減排效益。再如,京津冀及周邊、長三角、汾渭平原地區加上廣東省,2019年碳排放占比超全國排放總量的一半,大氣污染水平與碳排放水平整體呈空間一致性。優先在重點地區強化結構調整,可發揮控碳對空氣質量的牽引?!眹绖偡Q。

杜祥琬認為,相比前期以末端治理為主,現階段著力點應放在源頭治理?!耙皇枪澞芴嵝?,包括扭轉偏重的產業結構、改變工業流程、采用低碳技術等。二是大力推進能源清潔化、低碳化,穩妥逐步減少煤炭消費,清潔高效利用煤炭。要回歸科學產能,減少煤炭的非發電利用;積極發展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氣;發展儲能技術和靈活性資源;構建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以清潔電力為主的能源互聯網?!?/p>

“只強調減排不足以準確全面理解協同增效。”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主任徐華清認為,既要關注減排的最佳效果和最低成本,也要發揮生態全域市場作用,提高整個系統的資源配置效率。“源頭治理是重點。要努力培育綠色低碳新的增長點,形成新的動能;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實現資源高效利用,污染物大幅減排、溫室氣體有效控制;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創造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p>


關鍵詞: 郝吉明 院士 減污 降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