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饰良建材有限公司

火爆的“做飯糊弄學”,是對失衡生活的自我療愈


(相關資料圖)

關于做飯這件事,你是“美味派”“營養派”,還是干脆放棄下廚,轉投“外賣派”?最近,越來越多在網上沖浪的年輕人,開始成為“糊弄派”的一員。在各大社交媒體搜索廚藝相關內容,可以看到眾多網友紛紛曬出自己“糊弄”出來的飯菜,并分享其減少配料、精簡工序、縮短烹飪時間的心得體會。這種隨心所欲、近乎湊合的做飯風格,被輿論調侃為“做飯糊弄學”。

除了少數專門靠“整活”視頻吸引流量的職業博主之外,大多數喜歡“做飯糊弄學”的人,都是面臨一定生活壓力,無力在做飯上下太多功夫的年輕人。年紀輕輕就背井離鄉,獨自在海外學習、生活的留學生,以及每天夙興夜寐、疲于奔命,被工作任務壓得喘不過氣的上班族,是其中最主要的兩個群體。

對前者而言,每當他們的“中國胃”懷念起家鄉味道時,用自己的“半吊子”廚藝加上手邊能弄到的食材“糊弄”出一桌中餐,幾乎是唯一的選擇;而對后者而言,他們未必沒有好好做飯的廚藝,也不難買到合適的食材,唯一的問題,只在于他們永遠擠不出足夠的時間。在這兩者之間,最早捧紅“做飯糊弄學”的是留學生,但從人數上看,上班族才是當下“糊弄派”的主體。

對那些不曾有過類似境遇、每天都能吃到心儀食物的“幸運網友”而言,看到形形色色的“做飯糊弄學”視頻,多半會撲哧一聲笑出來。畢竟,相關視頻中的烹飪操作看起來往往相當離譜,視頻發布者繪聲繪色描述做飯過程的口吻,也顯得極具娛樂精神。然而,在屏幕的另一端,似乎趣味十足的“做飯糊弄學”,很可能是另一群人真實生活的常態。每個被省略的步驟、每種被刪掉的食材,背后都是生活的缺憾與無奈。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將心比心,如果有能力、有時間給自己做出一桌可口的飯菜,有誰愿意天天“糊弄”度日?這些網友通過主動分享,把“糊弄”變成一門流行于互聯網的顯學,既是為了交流實用經驗,也頗有幾分苦中作樂的意味。在這一過程中,他們既能找到可以和自己產生共鳴的同道中人,也能在網友的關注中為自己的無奈之舉賦予更多意義。從這個角度上看,“做飯糊弄學”的火爆,對不得不“糊弄”的當事人而言,也是一種心理上的自我療愈。

對于這種現象,有專家指出:做飯糊弄學之所以能夠切中這么多年輕人的心理,是因為它簡單便捷、上手快,正好對應上了當代年輕人,尤其是在一二線城市生活的年輕人的快節奏生活。就現實情況而言,這句話沒有說錯。但我們應當意識到:讓年輕人不得不“糊弄”的根本原因,既不是“一二線城市”,也不是“快節奏生活”,而是一些在未來可以也應當得到改善或消除的具體問題。

留學生的生活條件,主要取決于其家庭能為他們提供的支持,以及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培養出來的自理能力,在此姑且不做展開。相比之下,迫使上班族在做飯方面選擇“糊弄”的壓力來源,其實是可以得到針對性治理的。絕大多數成年人都要上班賺錢養活自己,這本來就是生活的常態。但是,不論是從勞動法規還是社會理念上看,正常的工作條件都應滿足“8小時工作、8小時休息、還有8小時留給自己”。

一個年輕人投入“做飯糊弄學”的懷抱,暗示著他的工作與生活很可能已經失衡。對此,社會各界還應著力營造出一個對勞動者更加友好、更嚴格保障勞動者休息權利的職場環境,進而讓每個人都能留出足夠的精力,把自己的生活經營得更加和諧美滿。這和“快節奏生活”并不矛盾,也不應因城市、地域而異。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