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饰良建材有限公司

薛濤:讀《道德經》中的幾點管理學體會(一)


【資料圖】

前言

我讀書非常慢,經常停下,《道德經》讀了四五年,在朋友圈敢發感悟的,偶爾為之,一共才有七八條。我覺得我能(敢)寫出這幾條的,才算是我真讀過的,寫不出的就算我其實沒讀懂。相比別人,我對我自己讀不dong(動和懂)書,也曾經很自我懷疑---是不是我學習能力太差?好在朋友圈里的微信好友都很支持,給了些許安慰。

我也是不敢簡單地把書里的別人的精彩拿出來發文章的,因為那不是我的。年過半百,漸漸悟到了很多東西其實是書里學不來的。什么是“我的”?必須是我將書里的內容,結合自己五年基層管理、十年中層管理和十年高層管理的經驗,揉在一起,才能“化”出來和值得“奉”出來的。涉及我沒有能經歷到的領域或層次,往往就不能把書中的相關東西變成自己的東西。所以我想,就我個人而言,讀書學習和復盤,是強化了轉化效率,但轉化的基礎還要來自我自己的經歷。究其根本,看來我的能力模型是不配“書中自有黃金屋”的,我更應該追隨陽明先生所說的,“事上磨、心中修、塵中煉”。

由此,等我真能把《道德經》全看完和寫出所有值得分享的東西,估計要幾十年以上了(說白了就是沒指望了)。既然如此,干脆,我還是安排E20傳播中心匯集這七八條先發布一批,與大家共同修習探討。這本書,我按順序讀了(常規的讀),我也不按順序讀的(第一段所說的真讀過),突然有了感悟就留下記錄,所以,本文也不按順序,即興寫之,即興讀之。全部整理完加上批注,發現也有一萬多字,所以要分為若干篇播出,以后隨緣繼續。

老子寫《道德經》,解答如何成為有道者和圣人;我看《道德經》,卻都是在找如何做成功的個人和管理者。個人成長和組織成長,個人戰略和組織戰略,個人管理和組織管理,內在道理都是相通的,這是我讀《道德經》的關鍵處,學管理,以上都包括。關于這三對詞之間的關系,大家可以參看我下面的報告,也許比文字更生動說明我的理解。

來自18年E20年終總結會

一、《道德經》第七十七章

原文: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別人的譯文:

自然的規律,不是很像張弓射箭嗎?弦拉高了就把它壓低一些,低了就把它舉高一些,拉得過滿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補充一些。自然的規律,是減少有余的補給不足的??墒巧鐣姆▌t卻不是這樣,要減少不足的,來奉獻給有余的人。那么,誰能夠減少有余的,以補給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因此,有道的圣人這才有所作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是不愿意顯示自己的賢能。

我的體會:

前半部分,可以簡單歸納為自然界是奉行中庸之道的,但是在人世間的市場、人性趨利的當下(其實包括殷商以降),都是剝奪弱者做大強者的。老子這句話洞穿了世道萬年的基本規律。(注:不是管理學角度,算社會學角度的,但是個人發展和做企業戰略還是需要了解這些基礎知識)

那么,二者背離,個人該怎么辦呢?老子一再肯定“天之道”的這種均衡的現象,在人類里面就是“有道者”他也可以做到。接著就直接說“圣人”如何了。(注:對應而言,我關心的是如何成為一個成功的管理者和成功的人,但俗世中修煉想“出人頭地”——用個庸俗的詞兒,其實也需要有“有道者”的個人定位,背后的哲學級道理也是相通的)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這句很好,我理解可以將“認知”作為“余”而分享:奉,是“恭敬的捧出”自己對世道的初步理解,卻不是高高在上的強迫賜予,這一差別非常關鍵。此處多說一句,為何要“奉”,為何要做老子說的“有道者”?因為助人方能成就自己,無論組織內外都是如此,此是為人應“奉”之關鍵。此即為善,是成就一個人大格局的關鍵,具體可以參見本段末的小視頻,我怎么看王凱軍老師的成就。進而言之,助人者,授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助人最佳處是助“認知”,無論組織內外也都是如此,比如我寫本文也是這個目的。(注:對道德經本句的解讀依然是個人成長和組織管理兩個角度。)

此外,大家最近都在流行修“認知”。那么,這個“認知”本身該如何被認知?我冒昧在這里下個定義:認知=價值觀(格)+思維能力(格)+創新力(破格),認知就是“格”在人世間的反復過程。

趨近一位“有道者”,在當下社會,這樣的人往往已經就是個優秀的領導者。老子繼續說了三條:“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除了前述所說的要做到以認知奉天下,這三條也是一位卓越管理者的高境界,結合我多年的組織管理經驗,深以為然(注:此處是組織管理角度):

1、管理者的能力在于定戰略和帶隊伍、而絕不是簡單的勤奮的親力親為(但特殊需要下也會有必需親力親為的場景),此為“為而不恃”;(詳見我以前寫的三“YU”——薛濤: 淺談環保人職業發展(上):將、俠、王和因玩而堅韌;薛濤淺談環保人職業發展(下):管理三yu決與新三板。)

2、管理者將能力盡量帶給下屬,而由此的功勞也盡量歸因于下屬,是其成就卓越組織的關鍵,此為“功成而不處”;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