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饰良建材有限公司

一朵花兩代人三兄弟的生態緣——廣西壯鄉生態惠農新篇章

近年來,廣西一手抓生態環境保護,一手抓生態經濟發展,著力提升綠水青山的顏值,彰顯金山銀山的價值。仲春時節,看壯鄉大地譜寫生態惠農新篇章。

一朵花兩代人三兄弟的生態緣

金花茶被譽為“植物界大熊貓”“茶族皇后”,是國家二級保護植物。防城港市作為金花茶的發現地,在1986年建成了國內唯一的單一植物命名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存著世界上數量最多、種類最齊全的珍稀瀕危金花茶物種資源,以及其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系統。

3月15日,廣西防城金花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中心副主任廖南燕沿著“村村通”蜿蜒的水泥路,驅車向十萬大山腹地行進。此行,她是專程到防城區華石鎮那灣村壯族護林員黃載年的“金花茶回歸種植點”了解情況,開展春耕技術指導。

他們徒步向當地一處名為“那灣山”的深山走去,一路溪水潺潺,蟲鳴鳥叫,花香沁人心脾。野生金花茶就生長在這“世外桃源”中。

“老黃,你看,這株已經有紅斑病的苗頭了,要看病的程度剪枝或打點藥。”廖南燕說。幾十年前,那灣山遍地都是野生金花茶,村里人把金花茶叫做“牛尿草”,村里生病的牛會跑到山里吃野生金花茶,有些牛吃過后病就好了。老中醫告訴黃載年父親,金花茶清熱解毒,作為中草藥人工種植有很好的經濟價值。從那時起,黃家兩代人三兄弟十幾口人就開始種金花茶,目前已有上千畝的規模,開辦了金花茶產業公司,行情好時每年有數百萬元的收益。

“廖主任,你看,這是春節期間我們摘的花,收成品相很不錯。”黃載年打開公司的冰柜,一包包金燦燦、形態豐潤嬌俏的凍干金花茶映入眼簾。黃載年介紹,采回來的鮮花經過急凍、真空冷凍干燥等工序,大概21個小時能出爐。雖受疫情影響,時下金花茶行情不如從前,但一年下來通過賣花、加工和林下養蜂等相關產業,兄弟每人年收益也可達近20萬元。

念好山字經、打好生態牌,金花茶變成當地致富的金元寶。據有關部門統計,截至2021年,僅防城港市防城區金花茶種植面積就達5.9萬畝,鮮花年產量約150噸,鮮葉600噸,育苗20萬株,產值2億元。

“差別考核”讓農民捧牢“生態碗”

“喜良哥,你家的八角苗長得還可以嗎?”3月15日,來賓市金秀瑤族自治縣羅香鄉羅運村駐村第一書記郭勁松來到羅運村六俄屯脫貧戶張喜良的育苗地,為農戶排憂解難,指導八角矮化推廣及低產改造等春耕備耕生產工作。

近年來,為讓村民能“靠山吃山”,立足良好生態稟賦脫貧致富,各級黨委、政府和駐村工作隊積極推進羅運村萬畝八角產業示范基地項目,在該項目輻射帶動下,農戶熱情高漲。

張喜良抓住機遇,在自家八角苗基地育苗4.5萬株,目前長勢良好。時值春耕,他在駐村干部的幫助下,已售出1.5萬株,收入4萬多元。他喜滋滋地說:“剩下的3萬株將在明年賣完,預計收入翻倍。”

金秀擁有廣西最大的水源林保護區,是珠江流域重要源頭。2011年3月8日,金秀通過生態保護和建設總體規劃,確立生態立縣,實行“差別考核”,不以GDP增長和工業發展為考核指標,設立生態考核指標,利用獨特生態優勢,發展以生態旅游為主體,以農、林、牧、副、漁業和生態工業為兩翼的特色產業鏈。

經過多年努力,金秀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先后掛牌國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中國縣域旅游發展潛力百強縣、中國最美縣域、廣西高質量發展進步縣。2021年,全縣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936元,同比增長8.3%。

發展生態特色產業脫貧致富

立春過后,欽州市靈山縣各茶葉基地的茶樹開始吐出鮮嫩的新芽,廣大茶農們搶抓農時,紛紛背起茶簍走進茶園,采摘今年的頭茬春芽。在連綿數百畝的茶園里,層層疊疊的“茶梯”秀麗又纏綿,翠綠的茶芽鮮嫩,茶香沁人心脾。

靈山縣平南鎮古寮村茶農李旭說:“原來古寮村很少有人種茶,現在90%的群眾種植茶葉。我在2009年加入合作社,現在既是社員,也是古寮村茶葉收購點的負責人,一天能收購茶青1000多公斤。2021年的茶青收購價是每公斤8-12元,我全年純收入有16萬元。”

靈山是“中國名茶之鄉”,也是全國十大生態產茶縣,茶葉種植已有500多年歷史。多年來,靈山縣委、縣政府把茶葉生產作為一項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優勢特色產業來抓,茶葉產業已成為該縣“特色農業提升工程”十大特色優勢產業之一,在縣域經濟發展中占據重要位置。

目前,全縣茶葉種植面積7.15萬畝(其中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茶園面積1.31萬畝,有機產品產地認定茶園面積324畝,獲得無公害農產品認證茶葉企業10個),位居廣西第六位,預計今年茶葉產量為1.39萬噸,總產值6.14億元。

產業旺,發展穩,農民富。2020年和2021年廣西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速9.4%,居全國第4位。生態廣西逐步實現生態致富,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回鄉創業,積極探索鄉村振興的多元化路徑。(記者 余鋒 通訊員 昌苗苗 黃芬文)

關鍵詞: 植物界大熊貓 國家二級保護植物 廣西壯鄉生態惠農 差別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