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饰良建材有限公司

當前熱門:當好災害預警信息傳遞的“哨兵”

為切實掌握冬春救助工作開展情況,鄧竹(中)深入金沙縣安底鎮入戶了解資金落實情況,確保群眾第一時間得到救助。

我叫鄧竹,今年43歲,是貴州省畢節市金沙縣應急管理局風險監測和綜合減災股(救災和物資保障股)股長。工作17年來,我一直從事災害信息統計和災害救助等工作。


(相關資料圖)

回顧這些年的工作歷程,尤其是近十年來,作為一名基層災害信息員,我切實體會到當好災害預警信息傳遞的哨兵的意義。災害信息員是解決災害預警信息傳遞“最后一公里”瓶頸問題和確保災情信息及時準確上報的關鍵力量之一。這不僅關系到自然災害的預警預報、應急處置、救援救助、恢復重建等各項工作的能否順利開展,而且也關系到地方黨委、政府能否及時掌握災情動態和發展趨勢,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地減少人民群眾生命財產損失。

災情統計工作不斷邁向標準化

十年來,我感受到的第一個變化是,災情統計工作不斷邁向標準化。我所在的金沙縣位于貴州省西北部,地質地貌復雜,風雹、洪澇、干旱等災害頻發。近年來,隨著災情統計指標、統計方法和統計手段進一步標準化,災情報送手段與管理的日益科學化,過去那種“小災大報”、災情統計受行政干預的情況已不復存在。

以前,我們進行災情統計的依據是《自然災害情況統計制度》,現在則是《自然災害情況統計調查制度》。別看兩項制度的名稱僅僅相差了“調查”兩字,但卻意義非凡。十年前統計損失時,我們只需統計農業受災面積、成災面積、絕收面積,毀壞耕地面積和農業經濟損失等情況?,F在則不僅需要統計農業損失,還需同步統計林業損失、畜牧業損失、漁業損失的各項指標,災情統計由原來的基本指標延展到擴展指標,統計方式也以現在的現場實地調查和會商評估結合為主,一改過去自上而下的統計方式,為后續開展受災群眾災害救助工作提供了依據。

2021年5月15日19時至21時左右,金沙縣8個鄉鎮陸續遭受大風冰雹襲擊,冰雹最大直徑約20毫米左右,大量農作物、經濟作物、林業受災或絕收,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設施受損嚴重,尤以沙土鎮受災最為嚴重。作為災害信息員,我們要在第一時間拿出一份較為全面、客觀的統計數據,為地方黨委、政府科學確定救災措施提供確實依據。

此前,我們報災只能靠電話和傳真,現在則主要依靠手機APP和“國家自然災害災情管理系統”平臺。不僅管理更加規范,而且對災情信息報送的時限、渠道和災害信息員隊伍建設等方面均提出了明確要求。

自然災害救助服務標準不斷精細化

十年來,我感受到的第二個明顯變化是,自然災害救助服務標準不斷精細化。

以前,因救助資金有限,補助金額只能根據資金總額和受助對象多少來分配,導致受災群眾實際拿到手的救助資金十分有限。從2012年開始,金沙縣通過應急生活救助、過渡期生活救助、因災遇難人員家屬撫慰、因災居民住房恢復重建補助、冬春臨時生活困難救助、旱災臨時生活困難救助等六個項目來精細劃分因災需救助情況和標準。特別是自2014年實施了政策性農房災害保險工作以來,金沙縣通過政府補助保費?;尽⑥r房自愿參保保增量的方式,轉嫁了農村群眾房屋受到自然災害影響的風險,實現了對受災群眾救助形式的多元化。

2021年,金沙縣因遭受風雹災害導致房屋毀損嚴重的沙土鎮青山村張家坡組的楊世軍戶,受益于精細化救助政策獲得因災居民住房恢復重建補助2萬元、過渡期生活救助0.36萬元和政策性農房災害保險理賠補償0.5萬元等三項補助共計2.86萬元。而在10年前,遭受同樣房屋毀損情況的對象,僅能獲得補助資金約0.3萬元。

救災物資儲備得到極大改善

十年來,我感受到的第三個變化是,救災物資儲備得到極大改善。

目前,金沙縣26個鄉鎮地災隱患點有90個,汛期極易發生山體滑坡。2020年7月1日1時,清池鎮大壩村一地災隱患點發生約700立方米山體滑坡。大壩村地處偏遠,村民人數不多且居住較分散,村民急需政府救助。

險情就是命令!滑坡發生后,我們迅速從金沙縣物資儲備庫調運救災物資,2小時內將50床棉被和20頂帳篷運送到大壩村,同時備足生活物資,妥善安置部分轉移出來的群眾,余下的群眾則集中安置在學校教室。在2個小時里妥善安置好所有群眾,我們沒有讓一名群眾挨餓受凍。

此前,金沙縣救災物資儲備只能一次性滿足轉移600人的需要。如今,已提升為能一次性滿足轉移5000人的需要。物品種類從單一的棉被、帳篷等物資向衛星電話、無人機、對講機等更具科技含量的物資轉變,甚至還包括應急廁所、皮劃艇、高低揚程水泵、救災應急包等,并且為救援人員配備了雨衣、雨鞋、強光電筒等個人裝備,更加貼近實際救災救援需求。目前,金沙縣242個村(居)配有對講機,26個鄉鎮(街道)配有衛星電話,建立了鄉鎮(街道)物資儲備站,儲備了一定量的救災和救援物資。一旦面臨災害,我們可以第一時間進行信息傳遞,就近就便開展救援,極大地提高了災情信息報送和救援速度。

作為新時代基層災害信息員,我們風里來、雨里去,今后,我們仍將竭盡所能第一時間把黨和政府的溫暖送到受災群眾身邊、送進受災群眾心中。

(文字整理:本報記者張安妮、通訊員張曉鳴)

關鍵詞: 信息傳遞 災害預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