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饰良建材有限公司

見證我國首個億噸級煤炭基地發展變遷

車輪滾滾,勢不可擋。在神東人的記憶里,仿佛是忽然之間,礦區就到處都是車,人們逐漸富裕起來,個個都朝氣蓬勃。30多年前,在神東礦區騎上一輛“永久”牌自行車出行,那絕對是街上最靚的仔。如今,開著私家車跑遍大江南北,也早已不是什么稀罕事。車輪的上變化,見證著我國首個2億噸煤炭生產基地——神東礦區的發展變遷,見證著神東人愈加美好的生活。

80年代中期:徒步走天下 艱苦創業史

上世紀80年代,礦區交通非常落后,初期建設者們出行主要是步行,入井、升井都要步行,即便有輛汽車也要走上整整一天。

原華能精煤神府分公司副總經理戴紹誠就有著親身體驗,“1986 年,我們到大柳塔考察,我是隨行人員,那也是我第一次到大柳塔。我們開著 212 吉普車從神木縣到大柳塔,一共 60 多公里路程,走了差不多一天時間。那時候到大柳塔沒有路,就是在河床的沙子上走,走不好就陷住了。陷到最嚴重的時候,大家一起下來幫著推車,用鍬挖沙子清理路面,當時確實很困難?!?/p>

有類似體驗的還有神東退休員工馮恩煥,“有一年,我帶著八個月的兒子回老家韓城。當時出行不方便,家人幾個月前就開始為我聯系回老家的順車,可當時條件有限,聯系的順車搭了一半后,就全靠步走,在走走停停三天后,我才終于回到了老家?!?/p>

80年代中后期:自行車代步行 溫飽奔小康

80年代中后期,自行車已經在礦區普及,在街頭巷尾都能看見騎著自行車上下班的神東人,尤其是大柳塔煤礦的廠區擺滿了自行車。

那時,在國慶節組織的騎自行車比賽,成為礦區人最期盼的娛樂活動。

那時,自行車還被稱作“三大件之一”,在當年能擁有一輛上海牌自行車“專車”的神東人身上自帶光環。

對神東老煤礦工人薛虎來說,第一次買自行車的喜悅至今記憶猶新:“我記得特別清楚,二八自行車剛買回來時,我和媳婦開心的樣子,在煤礦里滿是黑泥灰的路上騎了一圈又一圈,孩子們高興地都往車子上擠。過了一年,我又添了一個女兒,在往后近10年間,這輛二八自行車帶著我們一家五口走在回鄉的路上,我騎著車,橫梁上坐著大兒子,背上背著大女兒,媳婦抱著小女兒坐在后座上,能有輛代步車已經很滿足了?!?/p>

90年代:一腳油門 飛馳礦區

進入90年代,隨著企業的快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神東人將目光瞄準了屁股冒煙、一腳油門就跑的摩托車。

上下班一溜煙就走,不僅騎得舒服,還顯得瀟灑。

進入21世紀:車水馬龍 天下自由行

21世紀以來,神東走上了高產高效快速發展之路。企業效益持續向好,員工的生活也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

與此同時,企業發展的“紅利”,也讓礦區最開始的創業者們開上了夢寐以求的小汽車。

曾經穿越礦區大街小巷的自行車和摩托車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寬闊街道上行車如云的繁華景象。

一名大柳塔老礦工感慨:“現在,小汽車滿院,來遲了就找不到停車位?!?/p>

彈指一揮間。神東人的代步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36年風雨出行路,“行”的發展,步步生花……

神東人的代步工具,不僅體現在地面出行,入井也有了,大變化!

上世紀80年代,煤礦工人上、下井靠雙腿。晴天一身煤面子,雨天兩腳泥腿子,下井條件的艱苦,是不可回避的事實。

全國勞動模范韓偉正是親歷者、見證者?!拔沂桥诠?,下井要背著30多公斤重的炸藥,手拿鏟煤的鐵鍬,步行四五公里才到工作面,這期間還要上一道390多米的長坡。”他回憶道。

1990年,正值大柳塔煤礦建設第三年,年產能設計120萬噸,井下輔助運輸采用傳統的有軌礦車運輸。

在大柳塔煤礦李永成的記憶中,運輸全靠有軌礦車,翻斗式礦車一般用來拉煤、矸石,平板礦車主要運瓦片、錨桿等,地上鋪設的軌道把設備從井口送到井下。他說,“下井、升井都靠工人步行,我當時在掘進隊,錨桿支護用的是水泥卷一個班要帶5包左右,大概35斤重,像這類材料都自己隨身攜帶。”

隨著國家政策的調整,礦區開發建設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一路迅猛發展。

1994年,大柳塔煤礦率先從國外引進無軌膠輪車,成為國內最早引進無軌膠輪車并推廣使用的礦井。

2008年,無軌膠輪車國產化。

2016年7月,神東和航天重工研發的全球首款5噸礦用防爆電動無軌膠輪材料運輸車在大柳塔煤礦進行工業性試驗。

2017年起,礦用防爆電動無軌膠輪物料運輸車、人車相繼在公司13個礦井推廣使用。

這條時間軸清晰地展示了神東礦區從“有軌”到“無軌”的跨越,也標志著井下輔助運輸邁入新能源時代。

新能源車的應用深受一線員工喜愛。大柳塔煤礦車隊司機任軍軍說:“整車視野較好、 單班運行續航里程充足、噪音低、零排放,再也不怕脖子凍、不用戴耳套了?!?/p>

一時間,新能源車成為司機們入井的首選車,據統計,2020年全公司已推廣456臺防爆新能源車。

今天,在神東汽車早已進入尋常百姓家,新能源車開到井下……

礦區開發建設30多年來,廣大職工群眾的生活生產與代步出行方式,有了巨大的變遷和改善,事實上,這也是30多年來員工生活水平提升和企業高質量發展最真實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