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饰良建材有限公司

環球觀熱點:對話華創資本合伙人熊偉銘:冰封重啟 2023年投資市場 “有風景也有迷霧”

過去的2022是多變的一年,給投資市場增加了很多“風險指數”。

根據清科創業(01945.HK)旗下研究中心的報告數據,2022年中國股權投資市場新募集基金披露募集金額為2.1萬億元,小幅下滑2.3%。


(資料圖片)

其中,美元為主的外幣基金募資顯著下滑,2022年新募外幣基金共計114支,同比下降40.6%;募資總規模達到2496億元人民幣,下滑18%。

事實上,這一年終成績還要歸功于紅杉、高瓴、啟明、普洛斯等少數頭部私募機構在第三季度陸續完成的新基金募資,上半年外幣基金募資甚至出現65%的斷崖下滑。

目前占據市場近九成資金量的為人民幣基金,國資背景為主的LP (Limited partnership,基金出資人)、GP (General partnership,基金管理人)成為了中堅力量。清科中心數據披露,城市母基金、政府引導型基金所代表的國資已經是私募市場最大的單一出資方。

此外,2022年新募規模超100億的基金共有17支,除少數幾家頭部機構的大額美元基金外,幾乎所有百億人民幣基金都為具有國資背景的機構所募得。100億以下各級中小型創投基金,國資背景機構也為主要參與者。

資金來源的變化帶動投資標的發生了位移。國有資本傾向于將大額人民幣基金投向指定產業領域,以實現政策目標?;ɑ饠盗客壬蠞q140.6%,其中不但包含房地產等傳統基礎設施建設的大型基金,還有許多聚焦新能源、新技術、物流倉儲等領域的新型基礎設施基金。

以美元基金定義并風靡國內創投圈的“獨角獸”(成立時間不超過10年、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未上市創業公司)為典型。根據國際私募調研機構PitchBook統計,2022年,全球新增獨角獸公司經過前一年的爆發式增長后銳減。

數據來源:PitchBook

制圖:界面新聞

數據來源:PitchBook

制圖:界面新聞

在全球獨角獸仍然集中分布以信息技術(IT)、消費產品服務(B2C)相關產業的前提下,亞洲地區在醫療健康、企業服務(B2B)、能源、材料與制造業等傳統末端產業中的獨角獸數量顯著增多。

數據來源:PitchBook

制圖:界面新聞

除從互聯網轉向能源、醫藥、工業制造代表的硬科技領域的分布變化外,獨角獸的估值也大幅縮水。

從IDG在1993年投資2000萬美元在中國創立“太平洋技術風險投資基金”(后更名為“IDG資本”)算起,國內風險投資于三十年內在互聯網領域批量制造了獨角獸神話。當下資本市場格局重構,新老獨角獸交替,許多投資人告訴記者,行業處在一個變化的節點已是前提共識,如何利用變化則是大家正在思考的事情。

近期,華創資本合伙人熊偉銘接受界面新聞的專訪,分享他對過去一年的觀察與判斷。

熊偉銘是一位多領域的早期投資專家,在中國創投行業擁有20年的實戰經驗。對于上述風險投資的種種變化,他的四段職業經歷串聯起來可以作為一處注腳。

目前,他在華創資本負責前沿技術和生命科學領域的投資,推動了包括智加科技、文遠知行、圖達通、深鑒科技(被NASDAQ: XLNX收購)、梅卡曼德、特贊、智齒科技、Nreal、藍箭航天、睿心醫療、嘉辰西海、科凱生命、華夏英泰、新格元等投資。

正式成為一名投資人前,熊偉銘在美國投行Piper Jaffray擔任中國互聯網分析師,參與了百度、攜程、盛大游戲等中概股的IPO工作。

2005年熊偉銘進入中經合集團(WI Harper Group)成為合伙人,后者是美國首批跨太平洋高科技風險投資公司之一,當年也是最早進入中國的風險投資機構之一。他期間主要負責對傲游瀏覽器、3G門戶(NASDAQ: GOMO)、圖吧(被四維圖新收購)、科美診斷(被Actis收購)、理邦儀器(創業板:300206)和創新工場的投資。

2010年前后,熊偉銘加入貝塔斯曼亞洲投資基金成為合伙人,先后投資過豆瓣、蘑菇街一批早期移動互聯網創業項目。

以下是界面新聞對熊偉銘的采訪實錄,刊發時經過編輯。

過去的2022,行業冰封

界面新聞:公開數據顯示,華創資本2022年一共投了15個項目,你如何評價這個投資成績?

熊偉銘:無論是從投資量看,還是從募資量看,機構同過去幾年相比都有大幅減少,這也是2022年行業的整體狀態——被按下了暫停鍵。

國內去年其實就是完全的暫停。拿行業內一家頂級機構的公開投資案例來看,以往市場好的時候,像2021年,都會投100、150多個案子。去年統共也只投了69個,其中還有大量是舊項目追投,新投的可能不超過10個。

界面新聞:易凱資本董事長王冉發過一條朋友圈形容2022上半年 “保持基本正常的投資機構占比20-30%,明顯放緩的占比50-60%,剩下10-20% 徹底躺平”,你是否同意這個觀察,能夠概括去年的風險投資生存狀況的一個關鍵詞會是什么?

熊偉銘:基本認同,唯一不同意的地方是可能高估了保持正常節奏的機構數量。

“冰封”很能代表去年的狀態,并且投資階段越早的VC機構越冷,天使和早期投資機構大部分都被凍住暫停。

界面新聞:過去一年發生了種種變化,哪些長期看會是風險投資行業的深刻改變?

熊偉銘:2022確實是充滿變動的特別一年,無論是美聯儲加息造成全球貨幣市場的收緊,還是新冠、俄烏沖突對世界供應鏈體系的沖擊, 以及圍繞中概股赴美上市的拉鋸、一級市場動蕩與科技股的低迷。對比前20年,更像是昨日世界的變遷。

風險投資處于市場的前站,對宏觀市場的變動感受往往更為敏感。美國、歐盟持續的加息政策,日本最近也破天荒地調高了長期利率上限(記者注:繼續負利率的前提下,國際媒體解讀為事實上的加息)。過去20年的低利率時代已經結束,市場的β值已經消失了(記者注:β值通常指承擔市場波動風險獲取高收益)。

2022年的資產價格普遍特別低,各大上市公司都跌得不成樣子,去年買入都不叫抄底,完全是深不見底,平均水平肯定已經到了一個歷史低點。

同20年前相比,國內風險投資從早期萌芽到達高點,然后走進了一些亂流,包括國際的形勢、經濟狀態,現在應該說是進入到激流。

界面新聞:怎樣看2023年的行業前景?

熊偉銘:隨著疫情防控的放開,國內消費的恢復是目前最關鍵的一個希望。

但預計今年行業應該緩慢恢復,但不會出現非常陡峭的增長。因為宏觀經濟形勢其實不是很好,包括各國貨幣政策與全球貿易體系,人口出生率也可能會在未來一個節點明顯降低,整個外部環境都是充滿風險的。

現在反而可能是一些宏觀基金賺大錢的好時機,像跨國對沖基金和大資管機構,世界變動越劇烈,他們出手也越多,許多資金可能也會往宏觀投資(記者注:黑石、貝萊德、凱德投資、普洛斯等國內外投資機構今年年初已經多次布局各國基建投資,像物流、地產、制造業)。

硬科技是一個大方向,但多數機會不一定屬于風投

界面新聞:近幾年行業熱烈討論產業投資主導的硬科技賽道,如何看待其中的機會?

熊偉銘:硬科技強調創新技術驅動,當下來看是一個大方向,也是很好的概念,但哪些機會是真正屬于創業公司,真正屬于風投,需要仔細識別。

去年來看,硬科技領域真正的機會并不多。像比較火熱的半導體、醫藥去年在股市上都出現了不同的跌幅。像半導體去年年終就被集中殺下去一波,最近也正在經歷產業的估值調整。

我能想到為數不多的亮點就是新能源領域,電動汽車和動力電池行業,比亞迪和寧德時代都是非常了不起的公司。之前跟比亞迪半導體的投資人交流,他們稱今年完全超預期,之前最狂野的預測說年末市占率達到22%,現在能夠占到30%,非常驚人的成績。

國內風險投資行業一向扎堆跟風,但眼下已經明白不可能賺到所有機會的錢。

像新能源領域的大多數機會可能不屬于初創企業,雖然風險機構也有投,但大多數是在大行業、大產業鏈里面投一些細分、前沿的小眾品類,大機會主要來自產業層面的資源整合,像原材料、投資建礦等等。

新能源、鋰電池行業今年更重要的是技術怎么能夠工程化、商業化。今年總體來看沒有什么新技術驅動的投資機會,完全靠資源驅動,或者說下游需求拉動。

界面新聞:考慮到真正的機會如此稀缺,放眼2023年,哪些領域或技術會是你長期關注的?

熊偉銘:我現在花比較多的時間、今年也會長期看生命科學領域研究,特別是醫療行業。

中國醫療行業雖然存在已久,但是直到2015年前后才出現了比較正規的市場機制。比方說像最早我們10多年前投的理邦儀器,2008年上市的邁瑞,國內醫療創業公司大部分都是出口業務,做一些中低端的醫療電子產品,像器械、檢測設備。國內投資傳統擅長的正是這塊,目前我們的組合是器械占一半,創新藥和IVD(專用于檢測相關的器械、試劑)各占四分之一。

經過多年發展,特別是新冠病毒這樣的突發公共衛生危機沖擊后,國內變成了醫療企業的主戰場,再加上一些可能的國際性業務,相關監管也都在推動完善。國內醫療基本走工程化的路子,國家工程化、市場工程化,然后一步一步完善標準。

未來,我們會更加關注基礎醫療,特別是支付環節的商業保險。雖然中國目前走的是全民醫保路線,商業保險市場小且處于低點,但聯系去年出現的集采難題、醫療資源擠兌,如果整個社會的有一天增長放緩,政府財政收入觸頂,醫保能否保證如此高的賠付率,商保能否會成為組合補充都值得長期關注。

界面新聞:相對于傳統的互聯網投資,對機構的募投管退來說,硬科技為主的產業投資是否意味著更長的周期?

熊偉銘:跟上一個周期相比,它明顯更長。

從全球股票市場來看,出于各式各樣的原因,大家普遍越來越長。比如說二手份額市場(S基金),原本都沒有這個市場,主要是為長周期里的機構退出提供更多流動選擇。

美元基金大都是12年起步,現在還出現了15年期的新基金,甚至更長。大家都覺得自己的時間還不夠長,有兩種可能的原因:一是產業項目從萌芽到成熟的時間普遍更長,留給機構的退出時間不夠,需要再加兩年;二是投資人好不容易熬過巨大風險,豐收賺大錢時反而到期了。

總的來看,全球資產貨幣化的時間整體都在向后推,都在延長。

產業投資告別 “小而美”

界面新聞:像一些聲量很大、話題度很高的技術,比如元宇宙、Web3、AIGC長期看會是好投資標的嗎?

熊偉銘:這三個領域的實際投資成績和外界想象有差距,大家現在處在一個熱鬧的討論階段,并沒有頻繁下單。

對于此類標的,投資需要理解“概念—技術—商業”的不同。

首先是元宇宙,整體處于一個不上不下的狀態,而且隨著Meta的股價大跌,整體投資去年已經開始進入到收尾狀態。關于元宇宙的定義和實現路徑目前仍比較分散,更接近于概念,沒有統一的硬件設備作基礎算力平臺是硬傷。

目前看AR/VR是一種可能的硬件方案,我們投的Nreal最近也宣布了第10萬臺消費級AR眼鏡下線。但目前全球AR/VR需求市場還很小,或許可以期待明年蘋果要發布的VR頭顯。有了成熟的硬件市場做支撐,元宇宙概念強調的沉浸參與、新空間才算有了真正的商業價值。類比移動互聯網來看,元宇宙還是缺少一個 “iPhone時刻”。

其次是Web3,更像是20年前的互聯網,整體處于社區狀態,像去年上半年爆火的NFT似乎并沒有產生持續的外部效應。國內目前沒還有看到真正有突破性技術,或是清晰定位、成熟產品的創業公司,大多數項目從技術過渡到商業層面的終點都是發幣,在國內又是法律禁止的紅線。該領域的投資現在處于一個試錯階段。

最后是生成式AI,GTP-3模型確實屬于非常大的技術突破,AI作畫、文生圖也是相對清晰的落地場景,但目前可能產生的巨大商業價值并不屬于創業公司,更適合微軟、谷歌,或者抖音、快手、B站這類大公司用做整合產品,提升效率。因為支持大模型運算的硬件(例如GPU)采購是一個大成本項,除非專用于AIGC的云出現。算上投資收益比,生成式AI短期內很難成為一種獨立的創業生態。

界面新聞:產業投資成為趨勢的情況下,互聯網時代一類資金門檻低、擴張快的“小而美” 項目還有可能出現嗎?

熊偉銘:現在資金減少很多,VC數量也少很多?,F在錢主要集中在國資背景大資金或頭部市場機構,對小事就更沒興趣了。

像一些消費賽道項目,未來可能需要真正解決實質需求,而不只是一種靠細分市場的極致擴張來實現??紤]到早期創業的資金門檻越來越高,再加上整體周期越長,我覺得“小而美”可能在未來不會特別受重視。

(文章來源:界面新聞)

關鍵詞: 有風景也有迷霧